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光影颂清廉 艺术显魅力
——建德两部清廉微电影蝉联“玉琮杯”金奖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12-28 11:26:43来源: 今日建德 分享到:

2020年12月8日晚,“清气满钱塘”第二届“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颁奖活动在杭州大剧院举行,由市纪委市监委、杨村桥镇党委政府制作的参赛作品《72小时》成为最大赢家,一举斩获微电影类金奖以及最佳编剧奖。这是继2019年《澄清门》获得首届“玉琮杯”微电影类金奖和最佳导演奖之后,又一个载入清廉建德建设发展史册的重要历史时刻。

两部作品蝉联两届“玉琮杯”微电影类金奖,可喜的成绩背后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聚焦主责主业

用光影艺术彰显担当魅力

 

“人这一生,总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吧。”这是《72小时》中主角的一句台词。《72小时》清廉微电影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以容错免责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手段诠释了党员干部为公敢于担当的故事,也体现了组织为担当者担当和负责。

微电影来源于现实。据悉,朝美日化在疫情暴发时,确实接到有关部门下达72小时完成生产口罩多少的任务,在生产车间也发生过在无请示无汇报的情况下,私自调用医护口罩等事件。编剧遂结合实际情况,将相关小故事进行嫁接和组合,激化矛盾冲突,于是“防疫物资保障组组长私自调用医用口罩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口罩生产,为武汉前线保供应”这一故事就出来了。

影片中,主角一度遭遇信仰挫折而迷失自我,这样的危机在组织里才是真正的危机,如果没有有效遏制,类似的崩塌无疑将形成雪球效应,后果是严重的。“谁为发展担当,我们就为谁担当。”严惩腐败是担当,澄清正名也是担当,纪检监察机关“打虎”“拍蝇”是本职,澄清正名更是职责。于是,市纪委市监委持续挖掘关于纪检信访工作“容错免责”主题的案例故事,研究具体故事情节,结合容错免责主题,特创作微电影《72小时》。

精心拍摄制作

生动还原真实画面

 

两届微电影一举夺下金奖,与制作团队的精心制作和努力付出也分不开。虽短小精悍,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是微电影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它更容易被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与清廉文化建设的结合,能够达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难以达到的传播效果。

在《澄清门》拍摄过程中,国家一级演员丰明连作为主角,和几百名群众演员一起完成拆迁工地那场大群戏后感慨:“我演了几十年的戏,从未能体会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征迁干部的苦,现在切身感受到他们为了美丽城镇建设所付出的艰辛,还有群众的不理解。影片虽小,通过参演也真正给自己上了很好的一课。”

在《72小时》拍摄中,为了还原我国今年春节期间疫情暴发的场景,全剧组演员需在盛夏顶着高温酷暑,身穿棉袄、羽绒服等厚实的冬装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不间断地有群众演员中暑,甚至出现一些90后大学生志愿者当场昏倒的状况。虽然有个别群众演员顶不住高温的煎熬,因身体原因提前离开了拍摄片场,但参与群演的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党员代表、教师、志愿者、朝美车间工人等近200人都克服困难,配合剧组完成所有安排,他们的汗水流了不知多少,夜戏陪着主演一遍又一遍,生动还原了疫情防控期间众志成城、全力抗疫的真实画面。

打响工作品牌

诠释建德澄清文化

 

《72小时》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作为荣获首届“玉琮杯”金奖的《澄清门》微电影的姊妹篇,两部清廉微电影的创作思路都来源于“清廉建德”建设中打响的一大工作品牌——“澄清门下道澄清”。

位于千年古府梅城镇的澄清门,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门,自古以来就是百姓明辨是非的地方。2019年6月22日,市委、市政府在澄清门下举行“澄清门下道澄清”失实信访举报澄清专场发布活动,公开为7名受到不实信访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这次市纪委澄清失实举报,我如释重负。”这是当时7名被澄清正名的党员干部说的最多的话。此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梅城的澄清门也成为建德澄清文化地标。

为进一步打响品牌,深入清廉文化宣传,2019年7月,市纪委市监委联合梅城镇党委政府制作了“澄清正名”主题的微电影《澄清门》,通过梅城镇棚户区改造征迁的信访问题搜集素材,演绎了旧城改造征收小组组长老陈遭到失实举报,同事有意疏离,儿子离家出走,生活陷入了绝境,直至组织调查了事实真相,通过“澄清门下道澄清”向广大群众澄清了老陈的清白,老陈终于获得了儿子的理解从而破镜重圆。影片通过发生在老陈身上的故事,有力诠释了建德市“澄清门下道澄清”活动为党员干部撑腰鼓劲的政治担当。

显然,这两部微电影,都体现出了我市开展澄清正名和容错免责工作的重大意义,微电影也强化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而非简单拿腐败作题材。两部微电影故事均选择意识形态的矛盾作为主要发展动力,人物的情感诉求作为核心驱动,打造以干部被错告、甚至是污告为故事起因而引发的一系列思想危机的故事,发人深省。

释放鲜明导向

“清廉建德”建设永不止步

 

两部微电影的故事结束了,但“清廉建德”建设的脚步永不止步。

近年来,随着“清廉建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及“澄清门下道澄清”工作品牌的建立,党员干部对于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精准问责、澄清正名、容错免责和打击诬告陷害的要求和呼声更趋强烈。

2020年7月,市纪委市监委印发《关于纪检监察组织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履职担当的实施细则(试行)》,规定正负10条,对纪检监察机关实施容错免责“容什么”“怎么容”“容后怎么办”进行明确,从适用情形、事前备案、工作程序、配套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日常工作中,市纪委市监委着力突出“结果运用”,进一步发挥容错免责机制实效。对予以免责的党员监察对象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事项廉政鉴定不作负面评价,其所在单位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受影响,推动容错免责成果综合运用。2020年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在澄清门下开展“澄清门下道澄清——浙里再出发”发布会,公开为5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对3名党员干部予以容错免责,进一步释放“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导向。“蹚出新路子、干出新事业、闯出新局面,离不开依纪依法、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党员干部,更离不开容忍试错、激励创新、加油鼓劲的干事氛围和创业环境……”市委书记童定干在发布会上铿锵有力地表示。

市纪委市监委在成功打造《澄清门》和《72小时》精品后,将持续挖掘本土清廉元素,充分结合纪检监察主责主业工作,继续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通过艺术手段深入传播清廉文化,让好作品感染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记者 吴燕 通讯员 陈琪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建德廉政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1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